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我的朋友圈已经被“睿远基金旗下第二只公募基金当日发行,全市场募集资金接近1200亿”刷屏了。
 
这是一只封闭期三年的产品,即便如此,最终配售比例也仅为5%,因为计划规模仅为60亿。
 
这不是近期的唯一一只爆款基金,根据券商中国统计,2月的爆款基金就有7款以上,1月份更是有汇添富大盘核心资产发行了113亿,是2018年1月以后首次出现发行百亿规模以上基金。
汇添富大盘核心资产当时吓坏了一批人,因为上一次的百亿基金是2018年1月发行的兴全合宜,恰为近5年的市场顶部,后面就迎来2018年熊市。——A股历史上是有爆款基金魔咒的,据招商策略,2004年3月、 2007年6~8月、2009年8月、2015年5~6月、2018年1月等这些阶段都有百亿规模基金成立,而这些阶段基本对应了市场短期高点,此后市场开始下行。
事实上,爆款基金这个指标虽然不错,但是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。作为老司机的笔者可以告诉大家,最有效的指标其实是——A股新增开户数。也就是说,机构拼命发产品,不一定就是市场的顶部;但是如果散户拼命开户往里面冲,那完蛋了,极大概率就是市场顶部。
 
幸好开户数这个指标,目前还在低位附近。历史上,基金发行大火、但是散户犹豫进场,有时是上涨中继,有时是顶部,但是两者同时出现,那么就麻烦了。
这里就要谈到一个问题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
 
这里就涉及了资金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了,比如近期的科技股风格占优,所有资金都在继续大幅流出50,流向500。而且这是一个循环:越有人赎回价值类风格的基金,越去追成长类风格的基金,越会加剧这种情况,直到一个临界点。
 
之前多么猛烈地发行价值风格的产品,这里价值股的短期压力就有多大。
 
2月份科技风格的公募基金发行如此火爆(2月的8款爆款中有5款是偏科技风格的),包括ETF和主动管理型,都是会进一步自我强化现有的强势风格,并吸引更多资金认购,实现正循环。
 
而看上证所的新增开户数和指数的走势,那就是更为牛市后期的自我强化了:一方面是只有新进场的散户,才会最无知最疯狂的去接最高的价格;另一方面,也是有了这些新增资金的推动,才有了最后的疯狂。
 
连最后一批韭菜都进场了,那真的就是“后继无人”了。
 
我之前一直和各位读者强调,对A股整体最有效的指标,是流动性指标,尤其是流入股市的流动性指标。而对A股整体第二有效的指标是什么呢,是赚钱效应。
 
是的,不是投资理念、不是价值观、不是茅台这样的个股,而是赚钱效应。
 
A股只要有了赚钱效应,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:
 
2007年就是如此,央行当年加了6次息,也没压住股市上涨,资金疯狂入市;
 
2015年也是如此,即使经济增速回落,即使创业板高度泡沫化涨到4000点,资金甚至是杠杆资金依然在拼命流入;
 
2019年也是如此,即使GDP四季度正式降到6%增速,资金也在持续流入;
 
2020年甚至也是如此,新冠疫情的爆发,完全不改变已经形成赚钱效应的科技股走势。
 
某种意义上说,流动性是起爆点,赚钱效应则更像是自我强化的催化剂。
 
是不是经常有人抱怨,A股“牛短熊长”,像扶不起的阿斗?大家找了很多理由试图解释为什么A股牛短熊长,但是都不够充分有效,最后只能用偏阴谋论的“这是个政策市、就是为了融资”来概括。
 
其实想要解释这一点并不难:因为赚钱效应对A股的边际影响特别特别大,这些资金来去如风,催化了A股的“牛短熊长”。
 
当市场有了赚钱效应,这些敏锐的资金会源源不断、绞尽脑汁的挤进市场,甚至出现2015年那种银行系资金通过伞形信托和配资间接涉足股市的情况,要知道A股当时才不到50万亿的流动市值,而银行理财是百万亿的存量体量,随便挤进来一点市场就爆了。——这些资金一旦看到切实的赚钱效应就会疯狂涌入,然后继续自我强化牛市逻辑,进一步扩大赚钱效应的正循环。
 
这种资金的流入,会使得A股牛市上涨快、幅度大,但是由于幅度过大,往往时间周期短,散户们也往往都是高位才下定决心冲进来。
 
但是如果赚钱效应没有了,那么这些资金会非常坚决、毫不犹豫的撤离市场,也就是2015年股灾出现时,优先级资金无论如何都强制下面账户挂跌停板卖股票、让优先级退出的原因——他们是优先级,是更偏向于银行系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资金。
 
所以,当这些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撤离时,它们冰冷无情,人家根本不在意基本面,只在意赚钱效应还在不在。所以这种资金撤离就使得A股的熊市周期拉长,下跌周期非常折磨人。其实散户往往会装死导致卖压并不大,但是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,会不断地坚决撤出——熊路长且漫。
 
这才是A股“牛短熊长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 
当然,券商总结这里的时候往往会说:“这些爆款基金发行节点,利率上行,市场估值承压,权益资产对居民资金的吸引力下降,居民资金并未继续加速入市,股市下行,尤其以2004年、2007年、2009年和2018年较为显著。”——其实更接近于结果论了。
 
不要把你身边的每一笔资金都当作是最聪明的钱,它们来去如风,它们只在意结果,它们只因“听说A股最近赚钱效应不错”而来,也会因为“A股最近赚不到钱了”而离开。
 
这些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,它们不懂股市,也不需要懂股市,他们只需要知道这里有赚钱效应,然后进入市场强化这种趋势,这一过程就会经常出现爆款大牌基金。——因为它们只想、也只会知道名气最大的产品。
 
要学会如何和这些资金相处,学会忍受牛市时这种资金大幅流入的扰动,以及警惕熊市时这种资金非理性撤离的沉寂,这是A股的成人礼,也是我们投资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。
 
某种意义上说,它们这一次,又来了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吴悦风

吴悦风

86篇文章 14天前更新

——让我们一起慢慢看清这个世界。—— “80后最具潜力私募基金经理”、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、前大型保险资管投资经理的吴悦风的投资研究分享平台。不代表供职机构的观点,不构成对任何投资者操作决策建议。个人微信公号:月风投资笔记(ID:yuefenginvest),欢迎关注。

文章